從趙志勳事件談起–如何避免社交媒體不當發言的負面效應

by - 晚上7:27

 

 

2011311日,發生在日本宮城縣外海的8.9級地震與引發的海嘯,讓日本東北地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災變當中,除了天災之外,也因為地震所引發了福島核電廠反應爐爆炸意外,剛剛看到的消息是,由於風向導致輻射塵飄散方向飄往東京,因此東京已被列入紅色旅遊警戒地區。我個人衷心祝禱日本能早日脫離這次災難的影響,也希望所有身在日本的人都能平安無恙。

 

 

之所以談日本震災不是也要湊熱鬧學新聞媒體,今天想要探討的主題算是跟這次地震有點關係在日本宮城震災之後,立法委員黃昭順的助理趙志勳在Facebook上發表仇日言論,包括像為什麼要援助日本?釣魚台先還來再考慮一下,或者說要進攻東京等等。這些言論除了被網友砲轟之外,消息鬧上了媒體也導致趙志勳被解除職務,甚至這件事還被網友翻譯成日文,登上日本雅虎版面。而這個事件也適足以提醒在社交媒體越來越普及的此刻,工作者如何不至於因為在社群的不當發言而影響自己的的前途甚至工作?

 

 

我想,不管是否使用本名或全名、隱私設定如何仔細、篩選朋友多麼嚴謹,在社交媒體如部落格、微網誌、Facebook發表言論時,最好先做出我是在對一群人公開發言的心理準備。因為也許你在某次沒特別注意的情況下加了一位不熟的朋友,或者剛好在你發言的這件事上你的朋友跟你觀點極度不同(或極度相同),因此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你的發言就透過轉推/按讚/爭論等方式給散佈了出去。而即便你事後後悔刪除了你的發言,但是散佈出去的言論仍有可能存在於網路社群中。

 

 

也許你會想「我不是代表公司經營微網誌官方帳號/粉絲團的人,在自己的社群地盤隨便講講應該不會怎樣吧?」,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只要你的職務與服務的企業可以連得上你,某個程度上你就也成為你所服務的企業形諸於外的形象的一部份。想像一下如果你看到某間餐廳或者商店的店員在私人休息時間蹲在店門口抽煙或者旁若無人大聲喧譁談笑,會不會稍微也影響你對那家店的觀感與印象?而你的同事或主管在看到這些言論時,又會不會因此推論或擔心下次你會有更勁爆的驚人之語?

 

 

又或者你會認為「我的發言只要不是太瘋狂或偏激,應該事情不會那麼嚴重吧?」在這裡要提醒你的是,在真實世界裡,你發言時聆聽的對象通常都是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如同事朋友等,基於情誼也因此即便偶有失言,也不必太擔心後續的效應。但是網路上你的言論可能會被完全不了解你也跟你毫無關係的人讀到,如果是不妥的言論,輕則被視為白目,重則如前述的例子甚至因此而引發程度不定的風波。

 

 

所以,哪些言論在發表前需要審慎思考?其實也不沒什麼特別的,不外乎需要注意以下這些議題

 

  1. 帶有歧視性的言論這應該不必多做解釋吧?
  2. 批評任何宗教信仰是每個人的自由,且信仰對於人的影響力相當大,無須因為自己的信仰而讓自己與不同信仰的人為敵。
  3. 政治色彩太過強烈有人說「政治在某些時空下就跟宗教一樣,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雖說真理越辯越明,但如果你發現討論已經淪於意識形態或意氣之爭時,適可而止也許是好的選擇。
  4. 洩漏機密發表有關公司機密的言論除了可能直接帶來某些損害之外,至少也會讓人為你戴上嘴巴不牢的帽子,有害無益。至於機密的範圍有多廣?建議也許可以想想假如是競爭者的員工發佈這樣的資料,我覺得如何?
  5. 表達對老闆的不滿或者嘲弄同事你可能會想難道我在我的部落格/微網誌發發牢騷吐吐苦水也不行?。通常這些牢騷最適合聆聽的對象會是你的親人朋友,既然你不會用公開演說的方式吐苦水,甚至你現在的老闆或同事與將來的老闆或同事都有可能是聽眾時你更不會如此做的話,請記得在公開的社交媒體上也大可不要這麼做。
  6. 損害公司形象判斷標準除了視你所處的企業的文化(例如對於幽默感的接受尺度)之外,仍然提醒你想想,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或者你常消費的企業的員工在社群媒體發表這樣的言論,你會怎麼想?

以上算是一些原則性的提醒,另外也可以參考Inside之前的文章「員工使用社群媒體守則範例」,裡面引用的來源原文整理了100家不同的企業或單位對於員工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的規範,不論是作為自己的參考,或者據以制定公司裡的社群守則,都很有幫助。

 

(本文同時刊登於Inside


 

You May Also Like

4 意見

  1. 這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也謝謝你如此的重視的文章-- 也提醒我該注意一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這個社群網站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的時代,有關的分際也會越來越需要注意 :)

      刪除
  2. 謝謝提醒,很受用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