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OGO BR4想起手創商品與長尾理論

by - 晚上7:35

 

昨天去了SOGO BR4看看,不知怎地想起簡單生活節與《長尾理論》

 

先談談逛BR4的感覺吧,覺得與其他的大型百貨公司感覺差不多,類似的專櫃與賣場規劃所有的元素也都近似。即便有些獨家的專櫃,但是除了“品牌“的豐富度之外,並沒有讓人覺得有驚喜之處。

 

逛著逛著,我想起去年去華山藝文特區看「簡單生活節」裡的手創商品市場的一些想法。我想這些手創藝術品真正希望的應該是有適當的通路或交易平台讓對這些產品有興趣的人能夠知道、看到、找到這些商品,但可惜的是,在台灣似乎還沒有這樣一個長期經營且具規模的手創市集。所以當時在參觀「簡單生活節」時,很訝異於竟然有這麼多充滿創意與藝術感的小東西但我卻一無所知。而這也正是《長尾理論》書裡提到的情況。

 

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書裡提到,由於網際網路無實體限制的特性,讓以往通路銷售因為“效率“決定“規模“的規則被改變,因此在實體世界難以存在的小眾市場得以在網路上被經營,甚至其累積的規模將超越大眾市場。這個效應在數位化商品特別明顯,但是實體的產品也有這個現象的發生。

 

最好的例子就是網路拍賣,舉例在Yahoo!奇摩拍賣平台上長期維持有三百多萬近四百萬件的商品刊登於5,628個各種分類之下(有許多分類你也許聽都沒聽過),拍賣的商品是以十天為一個週期由網友付費刊登,並非刊登之後就長期存在不下架。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這些商品或是5,628分類能夠維持的原因在於長期來說這些商品或多或少都發生了交易(或者網友看好它有發生交易的機會),不然賣家不會願意花時間與費用去刊登。

 

當然不只是網路拍賣,網路書店線上的數十萬種書、CD、雜誌同樣的讓任何一本還在流通的書籍有機會讓讀者搜尋與購買到、線上大型購物中心的商品總數也許比最大的百貨公司還多得多這些都是在實體世界難以存在的“長尾“市場。若以《長尾理論》書中的統計,有高達25%以上的商品銷售量是在實體市場不會發生的(因為沒有機會被陳列),但是透過網路銷售了。

 

長尾如何形成?書中歸納出三股力量的交互作用讓“長尾“得以產生

 

生產工具的大眾化特別是在「內容產業」上--拉長了市場尾巴

配銷工具的大眾化就像網路拍賣可以讓所有人上去賣東西藉以接觸到潛在的顧客--讓人人都有機會進入長尾市場

連結供給與需求搜尋引擎讓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東西、各式各樣的網站或部落格、社群讓你知道各種你前所未知但有需要的商品--幫助人們在豐沛的品項選擇中找到他們要的。

 

所以,我蠻看好手創商品將來在網路拍賣上的發展,而今年也希望能夠工作上能在這部份作一些相關的計畫。

 

為什麼在逛BR4的時候會想到簡單生活節與「長尾理論」呢?

 

我在思考的是,長尾真的只能存在於網路空間上嗎?像是信義區、BR4,這些相當好的地段蓋起了一家一家的大型百貨公司,但是每一家裡面的品牌與商品都大同小異,只是在瓜分對這些商品有需求的消費者的荷包,就像新聞中說,SOGO BR4的開幕衝擊到SOGO忠孝、微風廣場的業績一般。但是像是手創商品、或是像一些「御宅族」們喜好的各類收藏品,也許都有它一定的市場,甚至可能也有很大的潛在市場(就像我在「簡單生活節」買了一套我之前從來沒聽過的設計師的設計明信片),可是欠缺的是好的陳列空間與通路。雖然網路拍賣某個程度上已經可以滿足一部份的供銷,但是這些商品的美與獨特,仍然是親眼目睹與玩賞才可以最完整感受到的。

 

這幾年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一直是被台灣一些產官學人士掛在嘴邊的顯學,但是如果台灣一直沒能出現具規模的「手創市集」,我覺得那仍是一個假的概念。因為文化創意商品畢竟不像IC或是晶圓、電腦這般的中性,可以循台灣往年的發展模式,以外需市場為主發展,既然是“文化創意“,自然一定會扎根在自身的文化中。而沒有經過本地市場證明的文化創意產業,又怎麼可能以一個“模仿者“的角色打到國外市場?

 

很希望接下來在台北可以看到一個新的商場開始嘗試把本土的創意商品作為經營主題,比起再多一個“似曾相識“的大型百貨也許更有意義。


 

You May Also Like

20 意見

  1. 最近看了本雜誌寫道:歐洲人重視設計,日本人需要設計,歐洲之所以重視是因生活中不可或缺,而日本則是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下,設計成了突顯商品的手段。
    反觀台灣,在設計的產業,成果及能力並不差,但在一般消費上,卻還是有些許差距,常常是叫好不叫座,設計品成了高消費族群,並沒貼近日常生活之感,學生時代的同學,在這種狀態下,能在台灣堅持做廣告設計業的,只剩下幾個,好可惜!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寫這篇的時候,本來有個猶豫是因為知道這是個複雜的問題,簡略的敘述都會失之不夠全面。
      借您的回應正好可以稍作補充,您提到日本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下,設計成了凸顯商品的手段。而我感覺在台灣,少部份設計產業人士抱持的心態是--因為我的東西有設計,所以我應該要賣得貴一點。這一點就會讓原本因設計而產生的競爭優勢,又被價格高而抵消,到最後他們會說“在台灣,重視設計是沒有市場的“,其實只是他們的工作方式錯了。

      刪除
  2. 我覺得我想要一個溫暖舒服的可以逛逛的"市集"
    這個市集的場所不是奢華高調冰冷的建築物
    它應該是帶著一點溫暖人情.可以隨意聊天分享的地方
    有點像是創意市集或是充滿跳蚤市場的人情味
    真希望台灣也可以有這樣的一個市集啊! :D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過看起來台北應該比較難了
      希望高鐵通車之後,在某個連線城市裡會有人想到可以做這件事
      因為就像日本,除了東京之外,其他的大城市也都各自有其獨特的特色
      希望在台灣也可以有一個“創意與藝術之城“ :)

      刪除
  3. 早上看到您給第一位朋友回應的補充 , 我想了好久 , 怕寫了會被罵 :P

    我總覺得 , 在很多所謂的創意商品中 , 或多或少會看到別人的影子 , 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 有些仿日韓 , 有些仿歐美 , 真的很可惜 . 如果要我們認同他的價格 , 必須先說服我們認同他的價值 .
    創意就必須是真的原創 , 如果是七拼八湊別人的創意 , 加上一點不純熟的手工 , 卻要我多一倍甚至更多的價錢買它 , 我不願意 . 而且 , 說實在的 , 有些還會跩跩的 , 以為藝術家都要跩跩的才像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果然如我所料,這真的是一個夠複雜的題目。
      俗話說“太陽下無新事“,某個角度可以來解釋所謂“似曾相識“的創意。因為當一項物品有其“功能性“時,它的創意延伸的可能性一定會被其“功能“綁住,而自然有機會會相似。加上每個人每天的閱聽也許都會變成潛意識的一部份,而在創作的過程裡悄悄跑出來而不自知。
      且當創意的目的在於“商品化“時,一定也會考慮到消費者的接受度,自然不太可能有太石破天驚的創舉。當然一些大師們例如史塔克也許會有神來一筆的設計(像是他很出名的“太空船榨汁器“),但是畢竟大師不是到處都有。
      別誤會,我不是在為所有的創作者找理由解釋,只是想提供某個角度來平衡一下。
      至於價格與價值,我認為如果是“商品化“的創意,那是「市場」自然會決定的。就如您說的,有人願意買自然就可彰顯其價值。
      您後段提到的“態度“問題,當然就不只是“創意工作者“需要注意,那是為人處事的一部份,不特別因為其身分而標準不同,所以就不特別討論了。

      刪除
  4. 很期待台灣也能有這樣具規模的手創市集,現在的創意市集還真不容易報名呢?

    我覺得創意被廉價消費,廉價的點子很多,真正具原創力的創作有時被淹沒在其中,沒有出路。

    如果沒有"堅持"到被看見,就如同曇花一現般的短暫。

    原創的創意必須要跟文化生活結合,這是需要長時間才醞釀的出來的,不是快速的拼拼湊湊。
    必須透過深刻的反省孕育出的內涵,才有可能打動人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果然拋磚可以引玉,這篇文章引出像您這位手創達人來回應
      我想了很久,也許網路真的會是經營手創市集的一個好開始,因為可以透過搜尋與互動,把概念傳達,以及產生互動與連結,引發更多人的注意與創意。
      之後,也許這股力量慢慢的就可以影響實體,讓經營商場與通路的業者開始注意到手創商品的市場性,這樣的市集並不是不可能形成的。

      刪除
  5. 有影無影的莫測空間2007年1月8日 上午11:47

    理論真的比較沒研究,但是覺得照片這樣拍,氣氛掌握得很好,想必Bestguy一直有隨身帶相機,並且隨時都在發掘身邊的題材呢!一起為更多感動的影像努力。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啊,我隨身總會帶著相機,有時背包裡可以同時放著三部相機上下班呢 :P

      拍BR4的時候,腦子裡想到的是“白色巨塔“,所以試著拍出它無機而巨大的感覺

      刪除
  6. 文化創意產業必須先有"內容"才有"產業",可惜我遇到的大部分大公司只看成本與利益,

    設計變成是爲賺銭而存在,目前各大學都在談創意,政府都再炒文化創意,

    我所看到的背後動機都是賺銭,如果只有這麼表面,
    那些辦活動的錢就像丟到水裏一樣起不了什麼效果。

    "文化"在哪裡?必須透過深刻的"自省",才看的到文化的張力與內涵
    必須有愛跟包容,才能連結整理出一個方向。

    一定要先有豐富的"內容",才能放大到產業化。

    一開始就想要產業規模,快速量化,文化就沒有空間發展。跟傳統產業的思維是不一樣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您說得很有道理,就像也有人說經營“品牌“的重要
      但是如果經營品牌只是為了讓產品賣得貴一點,那麼我想這樣的心態是無法成功經營出有價值的品牌的
       

      刪除
  7. 文化創意產業,文化與創意都很重要
    也許對於我們成長的土地文化我們太少酌量
    在創意上,也似乎受到老式教育的影響下而受局限
    也許從個體到整體都需要慢慢地才有成熟的機會吧
    不過,我個人是很期待的
    但也希望台灣一窩風的方式別讓這產也快起快摔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也許台灣需要先有能接受多原價值的開放心胸
      才能成就“文化“的豐富與“創意“的多變吧
       

      刪除
  8. 日本新年時吃什麼呢?
    A:日文一句:御節料理 = おせち りょうり =  O-SE-CHI-RYO-RI
    我們元旦吃的年餐叫御節料理。
    一般稱為正月料理,這種御節料理,是古代日本朝庭的大餐,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般庶民百姓開始流行,放在便當內,稱它為重箱(じゅう ばこ) 。
    日文一句:重箱 = じゅう ばこ =  JYU-BA-KO
    一般有三段,東洋媽媽家比較忙,DIY,才一段耶!

    回覆刪除
    回覆
    1. ㄟ...恕我愚昧,不太確定您的這則回應與我的這篇雜文有關連嗎? :-/

      刪除
  9. 提拉米蘇天行者2007年1月15日 晚上7:06

    我曾經和我朋友討論過網路消費經驗,我們都愛網路消費的結論是:可以找到價格便宜,或市面上找不到的商品。
    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網路消費所帶來的便利是無遠弗屆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啊,所以相信電子商務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展,這對喜歡敗家的我們到底是福音還是詛咒呢... :P

      刪除
  10. 百貨公司也是要進化的.... 記得幾十年前, 台灣剛有百貨公司的時候, 還是像上海的南京步行街, 百貨公司賣的是各式各樣的商品, 讓消費者有無窮無盡的選擇. 到了八十年代, 西門町的力霸遠東兩家新成立的百貨公司, 以新穎高雅的裝潢和親切的服務人員吸引顧客. 當時我和媽媽還每個星期都搭火車從基隆到那裏逛街... 然後又是東區的崛起, 忠孝東路的SOGO百貨再度成為社會的新寵.
    想想, 時代變化還真是快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啊,相信接下來的百貨公司應該會越來越重視“個性化“的商品
      或者會變成“真個性化“(例如手創、創意商品)與“偽個性化“(透過品牌廣告洗腦的結果)並重、角力、消長的舞台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