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多用、雜而不精可能也是一種超能力--讀《沒定性是種優勢:獻給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人》看「多重潛能者」如何發展自己的生涯

by - 晚上11:39


適合讀《沒定性是種優勢:獻給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人》的讀者:擔心自己在工作上缺乏穩定性的人,覺得自己還沒找到「命定的工作」的人。

我從二十多歲開始工作以來,每隔兩三年就會換一份工作,甚至不斷的放下自己也許在前一個領域努力發展了一段時間的能力、優勢與成果。中間待過最久的公司是Yahoo!奇摩,前後待了10年,但是原因應該是其間換過四五種不同的職務,也並不是同一類工作持續做。


過程中像是轉換擔任不同性質出版社的行銷企劃,到索性跳到網路書店(行業換了),之後又經歷拍賣的品類經營、不同類型的社群經營,後來還又做了傳統媒體數位化轉型相關的工作。這些工作之間看似有個關聯跟脈絡(出版或網際網路),實際上都是全然不同的事情,甚至認識我不夠久的朋友,也未必知道「原來你做過這個唷?」。年輕時都還擔心「滾石不生苔」,但不知不覺也一路到了50歲,也似乎沒有出太大的問題,最近還把做了三年的工作辭了,看來這個性也改不了了。

我一直無法想像在報導中所看到連續在一個領域做了二三十年的職人究竟是怎麼做到如此專注在一件事的,也常懷疑自己是不是欠缺定性太過輕浮,甚至也會想「難道我只是還沒遇到我的『天命』該做的那件事嗎?」。一直到讀了《沒定性是種優勢》這本書,才恍然大悟「啊,我就是書中所說的『多重潛能者』吧」。以下是整理這本書的重點,希望對於疑惑自己為什麼沒定性,容易分心在太多事物上的朋友能有些幫助。

我們只是不想把「我是怎麼樣的人」的定義限縮在一件事上的人


「我是一個醫師」「我是一個會計師」「我是一個歌手」,能夠把自己的身份與工作如此明確簡單的說明一般來說是很正常且被社會接受的,但有些人卻很難被簡單歸類在特定的職業或身份裡,總是隔一段時間又聽說他換了工作、在玩新的領域的東西,也許會被解釋成「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但也難免會被視為「貪多務得」「雜而不精」。

本書作者用「多重潛能者 multipotentialite」來稱呼這種「不安於人生只專注在一件事上,廣泛地對於不同的領域懷有好奇心與發展意願」的人。

其他類似的形容如「通才」「博學之士」「文藝復興人」「萬事通」,表現的是這種人所累積的多領域能力。但是回到普遍的認知裡,大眾所認同的職涯價值通常仍然是「專注」、「精益求精」、「找到一生的志業」,許多人也仍然高舉著「刻意練習」「投注一萬個小時的努力」的價值觀。即便近來對於生涯發展開始有所謂的「T型人才」、「斜槓族」的觀念 ,但也還不算是普及的工作模式。

但「多重潛能者」有以下的特長,通才未必不如專家:


雖然專精在某個領域的專家非常有價值,但是看似「樣樣通、樣樣鬆」的通才也有以下的特殊能力:
  • 融合不同的點子解決問題:通常參與解決問題的人越多元,越能找到不受既有慣例卡住的解決方案,而「多重潛能者」就可以發揮類似的作用
  • 快速學習:因為習慣在不同的領域經常當新手學習,可以發覺到跨領域的共通性架構,增加學習的效率
  • 適應力強:對於變化抱持著正面的心態,能夠接受不穩定,在需要重新調整工作方式、商業模式或行業的既定假設時,能夠忍受其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甚至樂在其中。
  • 大局著想:寬闊的認知與視野更容易看清楚整件事的架構與系統性、全貌
  • 聯想力和「翻譯式溝通」能力:能夠建立不同人、不同專業間的連結,在跨領域溝通時扮演類似翻譯的角色。


如何發現自己是不是「多重潛能者」


在《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書中有一份測驗,包括以下20個問題,測試的結果可以用來作為了解自己是否有「多重潛能者」傾向的參考:
  1. 你會因為好多種不同主題而感到滿腔熱忱、興奮莫名?
  2. 你很難從兩種興趣當中選定一項? 
  3. 你會自己打斷自己,丟下未完成的工作,改做另一項?
  4. 當你確實懂了某件事的作法,或者精通一項活動之後,會覺得無聊,想要嘗試新事物?
  5. 你從小就對於「長大以後想做什麼」有很多答案?
  6. 朋友及同事會來找你詢問各種事情,甚至超越你的職掌領域,而他們很欣賞你能把看似不相關的主題連結在一起的能力? 
  7. 你想出點子後,寧願授權出去或者另外雇人,讓別人把點子落實? 
  8. 你曾經形容自己是「18般武藝,樣樣通、樣樣鬆」,或是「半瓶水」?
  9. 書店或圖書館在你眼中像是糖果店,每一個角落都陳列著充滿吸引力的事物? 
  10. 你很難回答「未來5年內打算做什麼」這個問題? 
  11. 朋友曾建議你去參加益智問答節目,因為你「對什麼都知道一點」? 
  12. 別人說過他們喜歡和你交談,因為你對他們的計畫或活動都表現出熱忱? 
  13. 你對於傳統的時間管理法與組織經營方式,例如,長程計畫或詳細的行程規劃,抱持懷疑態度? 
  14. 你上大學時,選擇了跨領域的學科或者雙主修? 
  15. 你在大學時,專攻某一特定項目,但畢業後又進入其他新領域? 
  16. 你在工作上展現出能力、甚至大獲成功後,曾覺得寧可做點別的事,雖然你還不確定自己究竟想做什麼?
  17. 某件事持續做一兩年後,你會心癢,想改做其他事情? 
  18. 家人曾經建議你,「應該定下來,在一個領域闖出名號,不要一直轉換跑道」? 
  19. 朋友或家人向別人提到你時,常說:「他只是還沒定下來。我希望他弄清楚自己的志向,然後堅持到底。」 
  20. 你不信任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因為你「一度確定」自己想成為A,也「一度確定」自己想成為B,又「一度確定」自己想成為C……。 


上述問題只要回答9次以上的「是」,就屬於「多重潛能者」,即便回答「是」的數字沒那麼多,但若你對於其中的答案的態度傾向認同,也許你也可以嘗試多了解自己有沒有機會朝多面向發展。(順帶一提,上述測驗我有17個是)

「多重潛能者」的四種工作模式:


由於「多重潛能者」的多元性與變動性,自然不會只有一種工作模式。根據其多元領域是「同步進行」(同時做多種不同的是)或「依序發生」(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一陣子,之後再換其他領域),以及其多元發展的領域不同以及個人對「穩定度」的偏好程度高低,可以歸納出四種模式:

  • 集體擁抱模式:擁有一份多面向的工作或事業,可以同時有多個身份或頭銜,且工作在不同領域中切換。
  • 斜槓模式:同時擁有兩份或多份兼職或事業,會用固定的頻率在這些工作項目間切換。
  • 「愛因斯坦」模式:擁有一份可以完全支持生活上財務所需的全職工作或事業,但同時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追求其他熱衷的事物(會這樣命名,是因為愛因斯坦在發展「狹義相對論」時,正職其實是專利局的職員。)
  • 浴火鳳凰模式:在某一個產業領域待了幾個月或幾年之後,放下既有的成果轉而投入新領域重新開展新的事業。
「多重潛能者」的四種工作模式

也千萬不要誤解如果你屬於其中的某種模式就不會改變,不同領域、不同機遇的轉變,有可能會有模式的轉換(善變的人生是很複雜的)

一、集體擁抱模式:

嘗試找出和你的興趣相符,跨界整合的工作,或是設計出一種角色或事業,讓你能夠展現不同的性格、能力以及讓所有面向的自我都投入運作。例如建築師,這項工作會需要整合美學品味、設計能力、工程專業能力、專案管理等。

五種發展策略:

  1. 在一個跨界整合的領域工作:例如「城市規劃師」結合了做研究、田野調查、訪談、規劃、設計、公眾溝通等不同的能力。
  2. 找出適合「多重潛能者」的發展利基:例如傳播相關工作或是教育工作,需要有廣泛的脈絡理解,或是切換不同角色,讓多重潛能者可以把所熱衷的事物整合進去。
  3. 為開明的組織工作:部分企業也開始對於才華洋溢的通才的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給予發揮的機會。
  4. 讓既有的工作變得更多元:例如把零售的領域延伸到電子商務,發展出技術、設計、社群經營、內容行銷、影音等不同領域的能力。
  5. 自己創業:創設一個「文藝復興型」企業,結合自身不同領域的志趣與能力。
書中的P.106~P.113幫助讀者做更進一步的檢視與自我評估。

二、斜槓模式:

斜槓模式是多種成功專業領域/事業的組合,並不是「一邊抱著三份爛差事,希望可以找到出路」那樣的兼差模式。

三種發展策略:


  1. 跳脫全職工作者的窠臼:從正職轉為自由工作者,再添加上其他的斜槓。
  2. 找到兼職的機會
  3. 先一頭跳進去,再慢慢發展與淬煉出不同領域(感覺有點冒險)
書中的P.132~P.136幫助讀者做更進一步的檢視與自我評估。

三、「愛因斯坦」模式:

重視穩定性,且擁有一個被其他人理解且接受的身份-- 一份「夠好」的工作,在公餘時間發展其他的計畫。例如正職是老師,但是運用時間經營自己的美食/旅遊部落格,特別是在寒暑假期間把握時間做深入的旅遊主題內容經營。

怎麼算是「夠好」的工作:

  1. 同樣屬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2. 提供夠高的薪水
  3. 在工作之餘,仍然保有足夠的個人時間與精力。
書中的P.152~P.157幫助讀者做更進一步的檢視與自我評估。

四、「浴火鳳凰」模式:

不太需要同時兼具豐富的多樣性,較喜歡深入探索某個領域,結束一個領域之後再轉換到另一個。鳳凰的重生並不是隨機的,而是圍繞著某個或某些在其人生中重要的領域或元素。書中P.168有提供「評估轉型時機」的評分表。

順利重塑自己,轉型的六個策略:

  1. 和既有的人際網絡保持聯繫,以獲取新的機會idea
  2. 擴充你的人際網絡
  3. 擔任志工,藉以獲得新的經驗
  4. 就自己的興趣領域提供免費服務藉以測試被需要程度
  5. 接受培訓,發展新能力
  6. 強化你「可以帶著走,隨處用得上」的技能:例如設計、寫程式、創作內容
書中的P.178~P.181幫助讀者做更進一步的檢視與自我評估。

「多重潛能者」需要解決的困難


畢竟大多數人對於「多重潛能者」這種沒有固定模式、無法預期與掌控、不符合既有職涯發展價值觀的做法仍沒有太高的接受度,因此「多重潛能者」會在三個領域碰到難題:

  • 工作:如何發展出讓「多重潛能者」可以優游自在的工作與謀生模式?
  • 生產力:如何一心多用?如何在必要時保持專注?
  • 自尊:如何克服不安全感、罪惡感,面對可能有的外界批評,以及害怕自己終其一生無法被肯定,甚至懷疑自己不夠優秀。

怎麼讓「多重潛能者」不受拘束的心思能夠有效的運作與產出成果,需要發展出適合其特性的生產力策略:


  • 把眾多感興趣的領域、工作或事務,分成「優先計畫」和「蓄勢待發的計畫」。近可能讓「優先計畫」裏的事情不要超過五項(當然,如果你的能力不只如此,也還是可以自己決定)
  • 保持彈性,如果「優先計畫」裡的事情被擱置了一段時間,不妨從「蓄勢待發的計畫」清單裡挑一件事與其替換。有時候這樣的調整可以保持動力與新鮮感。
  • 找出適合自己的時間控制做法:不論是把進度拆開成段落交替進行、善用自己最有經歷與效率的時間、甚至沈浸其中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完成一件事後再換另一件...符合自己的模式最重要。
  • 要能分辨「期望的終點」與「只是倦怠、排拒」間的分別:有時候壓力會造成排拒感,讓你誤以為事情該結束了,要能夠察覺自己是處在「還應該要堅持一下」的狀態是「多重潛能者」避免一事無成必須有的判斷力。

延伸閱讀:
在職涯發展裡跟隨熱情是一種迷思?《深度職場力》告訴你樂在工作的四個原則
你也屬於92%不自覺讓目標半途而廢的人嗎?讀《完成 把不了了之的待辦目標變成已實現的有效練習》克服絆住自己無法完成的心魔

我終於了解,我自己的模式比較像「浴火鳳凰」,當把一件事做到深入、徹底(甚至到可以架構化的分析與拆解其中的元素,進而開班授課)之後,我就會放下它,重新開始另一個領域的探索。無論是工作中經歷了電子商務、社群經營、內容產製這幾大不同的領域階段,或是像興趣領域裡不同的收藏範圍一陣子一陣子的狂熱如老相機(還因此寫了一本書)、眼鏡、手錶、鋼筆...,都經過一段深入熱衷的過程,有些也就被我從此擱下。究竟這樣的人生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意義或價值,我也仍在探索。



本書作者艾蜜莉.霍布尼克(Emilie Wapnick)的TED演說──「為何某些人沒有一個真正的天職」,有超過530萬的點閱,並且被翻譯成36種語言。

自我揭露:本文提到書籍所附的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都有加入「AP策略聯盟」推薦碼,您如果點選連結購書,我會收到博客來的回饋金。

You May Also Like

2 意見

  1. 回覆
    1. 文章中的連結可以連到博客來網路書店購買,謝謝

      刪除